029-38456140

1483852205@qq.com

铜龟负螺山:古人信仰的微观史诗

2025-07-11

在茂陵博物馆的汉茂陵出土文物菁华陈列展线中,四件青铜铸造的龟形器物静默地承载着两千年前的精神密码。它们身长十厘米,却以精妙的工艺和深邃的象征体系,勾勒出汉代人对于天地秩序的独特追求。这组铜龟负螺山(一组四件),不仅是汉代青铜工艺的典范,更是一扇窥探汉代“天人合一”哲学与升仙信仰的微观视窗。

图片

这组铜器,每件长10.3厘米、宽7.4厘米、高3.64.5厘米。龟首微缩于甲壳之内,四肢呈爬行姿态静中带动,龟壳周檐施回形纹及透雕云纹似海浪状,龟背中空四处有铜锥,用于固定龟背驮负的物件(螺、山),腹部中央线刻曲线,周围线刻回形几何纹,尾巴上翘。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三件龟背中空处残留有螺壳的基座,这些海洋生物的遗骸与青铜铸造的灵兽形成奇妙共生,暗示着器物承载的特殊功能;而在这三件之一上,螺壳顶端更镶嵌着用砾石堆叠而成的微型“博山”残迹。这种盛行于汉代的仙山造型,常出现在博山炉顶端,象征蓬莱、海上仙境。龟背的中空结构绝非单纯追求造型美感,这种龟、螺、博山的巧妙组合,达成了完美的象征意义。龟与螺皆为海洋长寿祥物,背负仙山(博山)的意象,使铜龟负螺山成为一件寓意吉祥、长生与升仙寓意的珍贵文化遗存。第四件铜龟出土时则仅存龟形本体,其原有螺山构件可能已朽坏不存。

图片

龟被视为长寿象征,四大瑞兽之一的玄武(龟蛇合体)正是引导灵魂升天的神兽。螺壳作为海洋生物的居所,在汉代认知中象征着通往“蓬莱仙境”的海上通路。而“博山”本身即是仙山的直接指代。陆龟驮负海螺与仙山,恰似构建起连接尘世与仙界的阶梯——龟背象征大地,其驮负的螺与山则成为驶向、攀登海洋仙境的方舟与天梯。

图片

这种海陆交融、引魂升仙的意象,在出土的文物中屡见不鲜。河南南阳市麒麟岗汉墓中出土的汉画石,仙人乘龟图,描绘仙人手持灵芝驾龟浮海;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鎏金银龟盒这组铜龟负螺山,尤其是背部带有容纳空间的个体(三件有螺壳,一件螺壳上存博山),作为随葬冥器,铜龟负螺山承载着汉代人“事死如生”的生死观。这组铜器很可能对称放置于墓主棺椁四周或关键位置,既作为镇墓辟邪的灵物,又充当引导灵魂穿越幽冥、飞升仙界的导航仪与载具。

图片

陕西宝鸡扶风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鎏金银龟盒

龟在汉代丧葬文化中具有双重功能:既是长寿不死的象征,又是沟通阴阳的使者。当螺壳残留的海洋气息、博山象征的仙境召唤与青铜的永恒质感交织,器物本身便成为连接生死两界的强大媒介亡者灵魂可栖居其中,乘灵龟之背,穿越生死之海,攀援螺山天梯,最终抵达不灭的仙界彼岸。

图片
图片

南南阳市麒麟岗汉墓中出土的汉画石,仙人乘龟图

铜龟负螺山展现出汉代艺术的另一面向:在微观尺度上追求极致的象征表达。这种“小中见大”的创作理念,在汉代出土的众多微型明器(如陶楼阁、仓灶、博山炉)中均有体现,共同构成汉代艺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美学特征及精神追求。

图片
图片
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等为主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
您是到访的第3614位用户!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南位镇汉武帝茂 陵东侧
电话:029-38456140
微信:MaolingMausoleum
备案号:陕ICP备12007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