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38456140
1483852205@qq.com
岁月幽思:“石蟾”的千古沉吟
2025-04-21
在中华成语词典里,“蟾宫折桂”“蟾光如昼”“玉蜍吐水”这些琅琅上口的成语,承载着古人浪漫的想象与美好的期许。而当我们走进咸阳茂陵博物馆,就会惊奇地发现,这些成语竟与陈列在霍去病墓西侧石刻廊房中的一件石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茂陵石雕石蟾陈列展示廊
茂陵石蟾是少年英雄霍去病墓前的历史遗物,看似平凡,实则暗藏乾坤。它是来自于陕西秦岭北麓辋峪的花岗岩伟晶石,源于工匠的匠心独运。工匠特意挑选了一块右后侧有所缺失的残石,或许在旁人眼中,这不过是一块无用之材,然而工匠却独具慧眼,以巧夺天工之技,将其雕琢成一只仅有三条腿的金蟾。这别致的造型,不仅没有因残缺而失色,反而因这“三足”的奇妙构思,让人瞬间联想起那充满神秘色彩的“蟾宫折桂”,引发人们无限遐想,开启一段跨越两千多年的时光对话。
茂陵石蟾是茂陵17件成组石雕中,唯一一件由粗粒辉石岩质精心雕琢而成。它长155厘米、宽107 厘米、高70厘米,其材质仿佛是大地孕育的精魂,带着岁月沉淀的厚度与坚韧,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它绝非是普通的雕刻摆件,而是背后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象征着霍去病的传奇人生。霍去病,那位在汉武王朝中闪耀着璀璨光芒的冠军侯,年纪轻轻便驰骋沙场,屡建奇功。他率铁骑深入大漠,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如同这石蟾,虽历经风雨,却始终坚毅地朝着目标奋进。他的辉煌战绩,恰似“蟾光如昼”,照亮了大汉的边疆,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每当月光洒下,凝视这石蟾,好像能看到它幻化成“玉蜍吐水”的奇妙景象,高度赞扬着霍去病为大汉王朝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
茂陵石雕石蟾
当我们第一次看见这件石蟾时,就会被其大写意的雕刻手法攫住了目光。蟾体形似蛙,却又有着惊人的神韵,口中细密的牙齿,似乎在诉说着它与蛙的微妙区别。头部造型极为简练概括,没有丝毫的冗余与拖沓,却将蟾蜍的特征精准地捕捉。那异常富有深度感的鼻孔,犹如深邃的幽潭,似乎隐藏着无数的秘密,让人不禁想要探寻其中的奥秘。口裂自然,在微微开合间,吞吐着天地间的灵气。嘴下那两条线纹,宛如神来之笔,细腻地勾勒出皮层的质感,让人触摸到那坚韧而富有弹性的皮肤纹理,聆听到生命的跃动。
茂陵石雕石蟾的左后腿及尾巴
石雕蟾的后半部,更是展现出工匠非凡的技艺与高度的艺术构思。由大块棱面来显示后肢,这种高度概括的表现手法,简洁而有力。那些棱角分明的棱面,如同雕塑家手中的利刃,精准地切割出后肢的轮廓与力量感。虽没有繁琐的细节雕琢,却以一种大气磅礴的方式,展现出蟾蜍在蓄势待发时的强健与敏捷。从侧面看去,它不仅轮廓酷似蟾蜍,而且姿态盎然,下一刻便会猛地一跃而起,跃入历史的长河之中,溅起层层涟漪。那微微弯曲的后肢,像是紧绷的弹簧,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即将释放出生命的活力,呈现出欲跃入水的生动动态,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石匠们在创作这件石雕蟾时,巧妙地利用了一块形状和色泽都与蟾相似的石料,稍事勾勒,便赋予了这块冰冷的石头以鲜活的生命。这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融合,那块原本普通的石料,在石匠们的手下,渐渐幻化成了一只蹲踞着的蟾蜍,有着即将跳动的态势。背上一条自然形成的白色石线,恰似蟾蜍的脊线,黑白分界,相映成趣。这一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浑然天成,为石雕蟾增添了一抹奇特的魅力,也让人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古代工匠们的卓越创造力。
茂陵石雕石蟾天然残缺的右后部
在西汉时期,蟾蜍在人们的文化观念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常常被视为祥瑞之物,象征着财富与长寿。在古老的传说中,蟾蜍与月亮有着密切的联系,被称为“月精”。古人认为,蟾蜍能够吞食月亮上的阴影,守护月亮的明亮与完整,因而对其充满了敬畏与崇拜之情。这件石雕蟾被安置在霍去病墓旁,或许也寄托着人们对这位英雄的美好祝愿,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够得到蟾蜍所象征的祥瑞庇佑,福泽绵延,英灵不朽。
霍去病,这位年少成名的军事天才,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在西汉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率领着大汉铁骑,纵横驰骋于广袤的草原之上,击败了匈奴的入侵,为国家的安定与繁荣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光芒万丈。而这件石蟾,长期静静地守护在他的墓旁,在默默地陪伴着这位英雄,见证着他的荣耀与辉煌,也承载着人们对他的无尽敬仰与深切怀念。
茂陵石雕石蟾身体天然的白色线条
岁月悠悠,石雕蟾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它目睹了西汉王朝的盛世繁华,也经历了战乱纷争的动荡岁月。在历史的变迁中,它始终坚守在霍去病墓园,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它的存在,不仅是对西汉雕刻艺术的生动展示,更是对那个时代文化与精神的深刻诠释。它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沉醉于那个时代的气息,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