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38456140
1483852205@qq.com
过大年 逛咸阳/品茂陵出土国宝鎏金银竹节熏炉
2025-02-06
随着新时代美好生活新理念的发展,博物馆旅游已成为这几年新时尚旅游的热点。欣赏品鉴一件件展陈上的文物,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心灵的触碰。特别在品鉴有形有样,精美绝伦的金银器物或美轮美奂的玉器时,文物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件件精品都体现了历史上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在美和技的诠释。
记得第一次欣赏鎏金银竹节熏炉这件文物,是在1990年刚走上工作岗位,作为懵懂的青年,在茂陵博物馆陈列室安全保卫值守中,每天守护着展线上的文物安全,通过一次次导游讲解的声音,初步对这件珍贵文物有了一点点了解,得知此物是在1981年5月1日出土于汉武帝茂陵1号陪葬墓1号从藏坑的器物,非常精美,是皇家用品,再者全然不知。随后在文物安全管理,游客的赞美和惊叹声中,对器物也多加关注,不论金光闪闪的外表,还是铆接精湛的工艺,都在触碰我对历史的未知。
在还没有好好理解和品鉴它的价值的时候,1991年惊蛰前后,陕西省政府遵循周恩来总理的遗愿在西安建成陕西历史博物馆,需要调拨文物。茂陵忍痛割爱,以政治责任意识,精选鎏金银竹节熏炉文物一件,代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走进了具有十三王朝故都的西安皇城,这也是对在茂陵沉睡2100年后,第一次回到皇城,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和魅力所在的真实表现。
岁月似流年,恰在2018年12月17日,阔别27年之久的茂陵出土国宝文物——鎏金银竹节熏炉重回故土,在茂陵博物馆展出2个月时间,此消息一出,茂陵博物馆沸腾了,周边群众都纷纷前来观展,审视它的魅力所在,就像关照自己的孩子一样,品鉴它的历史价值和精湛的技术造诣。
重现在汉茂陵出土文物菁华陈列室的“鎏金银竹节熏炉”原件,此物一下子博得了观众的惊叹,追寻文物的出处、了解文物的社会、品鉴文物的内涵,是新时代文化思想不懈追求和对美的享受。经过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我在原物面前静静地欣赏品鉴。想象着燃香后,青烟自博山式熏炉的透雕孔隙中袅袅而出,弥漫盖上山谷间,景象尤为动人。
去年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对外开放,宏伟壮观,秦汉建筑之风的博物馆,我又多次参观浏览,还是对这件茂陵出土的鎏金银竹节熏炉念念不忘,重又仔细品鉴它的价值所在,获得此件文物的重要信息:熏炉通高58厘米,重达2.57公斤,熏炉的炉身以竹节为形,既显自然之趣,又寓君子之风,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炉体采用优质青铜铸造,表面施以鎏金鎏银工艺,金银交辉,璀璨夺目,彰显出非凡的皇家气派。炉身与炉盖上的雕刻艺术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炉身下部雕饰着蟠龙纹,龙身鎏银,龙爪鎏金,龙首昂扬,龙尾盘绕,形成了一幅生动的龙舞图,彰显出皇家的尊贵与威严。炉盖则采用博山形设计,山峰重叠,云雾缭绕,其间点缀着各种珍禽异兽,仿佛一幅微缩的仙境画卷,既体现了汉代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也展示了工匠们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炉不仅工艺精湛,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竹节设计,寓意君子高风亮节,清廉正直;而金银交辉,则象征着富贵荣华,盛世太平。
整件熏炉被分为三个装饰区域,共有九条龙装点其间。“九”在我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熏炉上的九条龙装饰,不仅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也寓意着吉祥如意、长盛不衰。多年来,对器物上的铭文似懂非懂,后经过查阅资料,与同事共鉴,在炉盖外侧有一圈铭文,上写35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宫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铭文所写之意为:负责未央宫宫中帷帐及衣物的官员被称为“内者”,负责布置寝室的人叫做“尚卧”,用金黄,涂成熏炉一件,总重量是10斤12两,四年时候,由内官制造,五年十月送出,编号为第3号。
同样,在熏炉的底座外侧,也刻一圈铭文,上写33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跟上面差不多,区别是:这件总重量是11斤,在四年的时候,由寺工制造,五年十月送出,编号为第4号。
通过两段铭文中关于熏炉的制造者、重量和制造时间的表述不尽相同,这可能是由于一次制作多件,由内官和寺工共同负责制造,在装配时出现疏漏所致。铭文信息进一步确定这也是当时未央宫里,关于记录宫廷所用熏炉的最珍贵的档案资料。同时与此物出土的其他器物的铭文中可见“阳信家”字样。结合熏炉上的“未央”铭文,推测鎏金银竹节熏炉原本为未央宫之物,后被赠予汉武帝的姐姐阳信长公主。此件珍品文物,是在汉武帝茂陵1号陪葬墓1号从葬坑出土的一件陪葬品,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汉代宫廷艺术的瑰宝。
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文明的脉络,通过熏炉上的铭文记载,了解汉代社会习俗和文化艺术,感受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近距离地体会这件文物的独特魅力,既是技与美交辉的典范,也是皇与权交融的象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文物让我们共同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